【桂林日報訊】(記者徐瑩波 通訊員蒙志歡)2月2日是第27個世界濕地日。當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濕地公約》新指定的18個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桂林會仙喀斯特國際重要濕地(以下簡稱“會仙濕地”)上榜。這是我市第一個國際重要濕地。
據悉,國際重要濕地由國際濕地公約秘書處批準,是在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湖沼學或水文學方面具有獨特的國際意義的濕地,在濕地保護領域具有極高的“含金量”。
會仙濕地位于臨桂區會仙鎮,屬典型的巖溶峰林平原地貌,地形較為平坦,集“山、水、林、田、湖、沼、運”等景觀要素于一體,以其巖溶濕地之典型、山水景觀之秀麗、歷史文化之深蘊而著稱;是廣西亞熱帶巖溶峰林地貌中具有較大研究價值的典型濕地,濕地內生態資源保持完好,濕地風貌及其周邊環境在全國乃至全球峰林巖溶平原風貌中也是極為獨特的。
為了保護會仙濕地,2011年,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模式。2012年2月,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得到原國家林業局正式批準。2017年12月,會仙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通過國家驗收,公園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493.59公頃,濕地率84.12%。2021年起,會仙濕地公園開始實施《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項目總投資8957.88萬元,主要開展河道清淤及淤泥處理、有害生物清除、巖溶濕地景觀修復、植被綠化修復、生態氧化塘、馬面支渠引水工程和木棧道修繕工程等。今年1月1日起,我市正式實施《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規定》。
目前,會仙濕地公園正圍繞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濕地恢復和典型濕地保護為核心,兼顧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利用的模式,努力打造一個集巖溶濕地保護、湖泊濕地修復、濕地生態旅游與科普宣教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