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貫徹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要求,現將問題編號三十三“化肥、農藥減量工作問題”整改驗收情況進行公示。
一、自治區整改方案中關于問題和整改措施的描述
問題描述:化肥、農藥減量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2015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發文,要求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工作,廣西應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但督察發現,化肥、農藥統計數據不實,有的沒有入戶調查,有的直接平移上年數據,有的按照預設減量比例直接編造數據,有的不顧事實杜撰大比例減量數據,嚴重影響統計數據的真實性。2016年至2019年間,全區化肥銷售量增長25.7%,而統計使用量卻下降了3.85%,增減趨勢明顯矛盾。
整改措施135.加大化肥、農藥減量技術的推廣力度。組織各地加強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示范推廣,2021年內完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300萬畝以上、水肥一體化技術450萬畝以上,發展綠肥種植300萬畝以上,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全區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不高于“十三五”期間峰值水平)。組織賓陽縣等17個縣(市、區)抓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項目的實施,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示范,帶動全區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在17個縣(市、區)的61個肥料銷售門店開展定點化肥銷售情況監測,每月調度一次化肥銷售情況,形成1期化肥信息月報。強化技術宣傳培訓,組織制定2021年廣西農作物科學施肥以及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作等方面的文件,組織舉辦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科學安全用藥技術等培訓班,持續推進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提高化肥、農藥使用效率,全面提升群眾科學安全使用化肥、農藥的意識與水平,從源頭減少化肥、農藥用量。
整改措施136.加強各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做好化肥、農藥使用量統計工作,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及時將化肥、農藥減量工作開展情況報送統計部門,為統計部門統計化肥、農藥使用量提供參考。
整改措施137.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調查工作規范化建設。開展全區農業農村統計基層數據質量核查和培訓,全面推行農業統計基層網絡化管理,制定鄉村兩級數據采集規范流程,統一印發鄉村統計基層臺賬,積極開展農業農村統計業務培訓。加強植物保護專業統計技術培訓,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制度規范農藥使用量數據統計填報,嚴把原始數據審核關。
二、桂林市整改牽頭單位
市農業農村局、市統計局。
三、整改措施完成情況
整改措施135完成情況:
?。ㄒ唬┐罅ν七M化肥減量工作。2021年,桂林市完成測土配方施肥806.31萬畝。完成推廣秸稈還田529.55萬畝,按每畝還田350公斤秸稈計,每畝減少化肥用量12.08公斤(折純量),累計節約化肥6.32萬噸(折純量),換算為實物量約17.55萬噸,增產稻谷14.36萬噸。實施水稻淺濕控制灌溉、深耕深松聚土壟作、秸稈覆蓋、噴滴灌及水肥一體化、推廣使用保水劑等農業節水技術面積186.51萬畝。其中:水肥一體化88.21萬畝,平均每畝節約化肥23.6公斤(折純量),累計節約化肥2.08萬噸(折純量),換算為實物量約6.01萬噸;平均每畝節水28立方,累計節約用水2470萬立方。完成冬綠肥種植104.93萬畝,推廣富硒農產品種植技術3.06萬畝。完成取土化驗和田間試驗任務,取土樣546個,田間試驗數量66個,肥料利用率試驗(主要糧食作物)12個,“2+X”試驗 (經濟類作物)、肥效校正試驗、中微量元素試驗21個,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驗11個,綠肥試驗10個,其他試驗12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2個(永??h、臨桂區),肥料包裝廢棄物示范1個(臨桂區),酸化耕地治理示范2個(興安縣、靈川縣),完成10個縣(市、區)施肥點點通的系統工作;縣域耕地質量等級評價13個。2021年3月在靈川舉行全區綠肥現場會,2021年9月、11月分別在靈川縣、興安縣舉辦桂林市2021年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技術培訓會。2021年全市舉行各種形式(網絡)技術講座,培訓農民10.52萬人次。
?。ǘ┐罅ν七M農藥減量工作。一是制定農藥減量實施方案。2021年5月印發《2021年桂林市農藥減量增效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市農業辦〔2021〕21號),部署2021年農藥減量增效工作。2021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平均為40.80%。二是加強重大病蟲害調查監控,提高監測預警能力。2021年全市發布病蟲情報290期(市本級19期),重大病蟲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病蟲害預警信息鄉(鎮)覆蓋率100%,行政村覆蓋率90%以上。三是大力推廣綠色植保技術。推廣農作物病蟲草鼠螺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等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面積550.47萬畝,綠色防控覆蓋率46.46%,每畝次減少農藥使用量30%以上。建立龍勝各族自治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示范區、陽朔縣金桔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示范區、荔浦市柑橘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示范區、全州縣玉米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治示范區、靈川縣玉米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治示范區等5個省部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示范區。主要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黃板色誘、性誘劑誘蟲、釋放捕食螨、稻鴨共育治蟲防病控草、稻田養魚增效控飛虱、安全高效助劑應用技術、安全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新技術。四是全力推進統防統治工作。2021年全市統防統治面積達473.79萬畝次,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43.15%,每畝次減少農藥使用量10%—15%。五是加強技術指導和宣傳培訓。全年開展農藥安全使用培訓45期,參加培訓人員3150人次,發放資料16500份。舉辦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培訓、柑橘黃龍病防控技術培訓、紅火蟻防控技術培訓、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培訓、農藥減量技術培訓、農藥安全使用技術培訓、開辦IPM農民田間學校等各類培訓316期,培訓人員2.53萬人次,發放培訓資料41.57萬份,廣播電視宣傳56次,手機網絡宣傳198次。六是農企合作共同推進農藥減量控害。桂林市植保站與桂林諾農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合作,雙方共同推廣“一噴三省”精準減量化施藥技術630萬畝次,每次減少農藥使用20%、節水20%、農藥利用率提高15%。
整改措施136完成情況:印發《桂林市農業農村局 桂林市統計局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統計工作的通知》(市農業〔2021〕66號),加強全市農業統計工作,推動農業統計工作高質量發展。印發《桂林市農業農村局 桂林市統計局 桂林市林業和園林局 國家統計局桂林調查隊關于印發農業農村統計工作磋商機制的通知》(市農業〔2021〕73號),建立桂林市農業及相關產業統計磋商機制,建立高效科學的工作體系,提升農業農村統計工作質量。
整改措施137完成情況:一是開展全市農業農村統計基層數據質量核查。根據自治區統計局統一部署,市統計局組織各縣(市、區)統計局于2021年9月初對全市農業農村統計基層數據質量進行了全面核查。2021年9月26日至29日,在縣級自查的基礎上,市統計局成立由分管副局長和相關科室組成的調研組,對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興安縣農村統計調查基礎工作開展了實地核查調研,著重對農藥、化肥等基層數據收集方式、來源進行詳細調研了解,督促各地抓好數據質量,達到如實統計的目的。二是全面推行農業統計基層網絡化管理。出臺《桂林市統計局關于印發〈桂林市基層統計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方案〉的通知》(市統發〔2021〕4號),進一步明確網格化管理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實施步驟、職責分工和保障措施等。桂林市建立了一支以村級統計協管員為主體的基層統計隊伍,統計工作的觸角由縣鄉延伸到村、社區,實現了統計管理模式的轉變,有效解決了基層力量薄弱的問題,同時實現從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農村統計報表全面網格化管理村級直報工作。三是加強農村統計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進一步規范統計資料管理,將自治區統一印發的《農村統計基層臺賬》4037本下發到縣、鄉、村使用,規范基層農村統計資料管理;積極開展基層農業農村統計業務培訓,規范鄉村兩級數據采集流程。2021年12月24日,市統計局召開全市農村統計報表制度視頻布置會議,各縣(市、區)農村統計業務人員約4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對農村統計報表制度,對農村統計報表類型、指標內容、邏輯關系、具體填報方法等業務知識進行了培訓,特別對化肥、農藥等重點指標進行講解,并針對農業報表統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和指導。會議詳細解讀了《自治區統計局關于印發廣西鄉村兩級統計數據采集流程規范(試行)的通知》,深入學習農業農村統計數據采集流程六個環節的具體內容及其包含的19個節點工作。各縣(市、區)統計局分別組織轄區內鄉鎮、村開展統計培訓,規范鄉村兩級數據采集流程,確保源頭數據真實可靠。
四、驗收情況
2022年3月3日,市農業農村局、市統計局牽頭組織對各相關整改責任單位整改完成情況進行了驗收。2022年12月30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自治區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同意桂林市整改情況通過驗收。
以上整改情況向社會公示,如有異議,請以書面形式署真實姓名和聯系方式,向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桂林市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反饋。郵寄的以郵戳為準,直接送達的以送達日期為準。
公示時間:2023年1月17日,共10個工作日。
受理部門:桂林市生態環境局環境保護督察科
聯系電話:0773-7598326
聯系地址:桂林市臨桂區萬福路鼎晟大廈輔樓610室